皮肤外层是角质层,角质层上有一层酸性皮脂膜,对皮肤起着保护作用。冬季气候寒冷、干燥,人体皮肤的皮脂腺分泌量也较少,皮脂膜就会明显变薄。这样就会导致体表皮肤缺少油脂的滋润,水分容易流失,皮肤自然就会比较干燥。如果频繁洗澡,以及过量使用沐浴露,都会使角质细胞脱落,皮脂膜也会进一步变薄,导致皮肤屏障破坏,引起皮肤干痒、皮屑加重。
根据中国皮肤科协会发布的《中国皮肤清洁指南》建议:一般情况下,健康成年人在冬季一周洗澡2-3次,老年人1-2次即可,因为老年人皮肤更加干燥,尽量避免使用碱性过强的清洁产品。
当然了,冬天多久洗一次澡,其实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如果你每天接触大量的灰尘,或者每天运动量大,会出很多汗,也可以选择天天洗。
另外,冬季是中老年人脑卒中高发的季节,尤其是在洗澡时,更容易发生脑卒中。比如,本身患有高血压的人,在洗澡的时候,人体温度骤然升高,会导致血压的波动幅度瞬间变大,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果洗澡方式不对,可能会发生不必要的危害,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水温过高
冬季气温较低,不少人喜欢用很热的水洗澡,甚至热水淋到身上通红了还觉得很舒服。殊不知,洗澡水温过高会伤害皮肤,容易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加剧皮肤干燥的程度。还可能会使全身血管扩张,使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肤,导致心脏缺血缺氧。
2、时间不宜过长
洗澡时间过长,容易使人疲劳,易引起心脏缺血、缺氧。若是盆浴在水中久泡,会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容易引起大脑暂时性缺血,严重时可晕倒,一般15分钟左右为宜。
3、要注意保暖
冬季室内和浴室温差大,洗完澡,若不注意防寒保暖,温度降低使得血管受冷收缩,血压就会升高,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
4、忌饱餐后立即洗澡
饭后立即洗澡,会因气温的升高,使皮肤血管扩张,胃肠道中的血液相对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建议应在餐后1小时洗澡。
5、忌空腹洗澡
空腹时,体内血糖水平降低,而在洗澡过程中身体会消耗非常多热量,老年人糖原储存量有些少,容易因血糖过低而发生低血糖性休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发生谨遵医嘱。
版权声明:
康兴医疗官网()独家专稿,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及原文链接,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