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令人惊叹的健康检测手段不断涌现。最近,一项听起来有些“重口味”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广泛关注——粪便竟能预测30 天内的死亡风险!这一发现不仅打破了我们对粪便的传统认知,更为疾病预警和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你以为是给你用的?那当然不是了,这套预测系统是用于ICU危重症患者,很可能是提高他们生存率的关键。
人体的肠道堪称“第二大脑”,栖息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科学家们通过对粪便样本的深度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信息。粪便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代谢产物,以及人体自身的细胞碎片、代谢废物等,都像是一个个密码,诉说着身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一直存在着棘手的难题。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等一系列严重综合征困扰着临床医生,相似症状的患者不仅发展演变过程各异,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也截然不同,这使得个性化诊治方案成为迫切需求。
近期,《科学进展》杂志发布的一项由芝加哥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科学家联合开展的研究,为解决这一困境带来了曙光。研究发现,危重症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会出现明显失调,进而导致代谢物浓度变化,而这些特殊的生物标记物与患者的死亡风险存在紧密的对应关系。
为了将这一发现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科学家们收集147位呼吸衰竭或休克患者的粪便样本,通过深入分析,依据13项粪便指标开发出了代谢失调评分系统(MDS)。随后,研究团队使用该系统对49名患者进行死亡风险评估,结果令人振奋——准确率达到84%,灵敏度为89%,特异性为71% 。
这一成果意味着,通过分析患者粪便,利用MDS系统能够较为精准地预测危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当然,你要是想用,也不是不可以,对于普通人而言,粪便就像一台精密的“健康扫描仪”,能敏锐捕捉到身体发出的细微异常信号,帮助我们在潜在健康隐患酿成大问题前,及时察觉并干预。
哪些情况会让粪便“拉响警报”?
肠道菌群严重失调: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低纤维饮食,以及滥用抗生素、精神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失衡的肠道菌群会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甚至增加死亡风险。比如,肠道内的有益菌双歧杆菌数量大幅减少,而致病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过度繁殖,可能预示着肠道健康亮起红灯。
异常代谢产物积累:粪便中的代谢产物是人体代谢过程的“副产品”。当身体出现代谢紊乱,如糖尿病、肝脏疾病或肾脏疾病时,粪便中的代谢产物会发生明显变化。例如,患有严重肝病的患者,粪便中胆汁酸代谢产物可能出现异常,这不仅反映了肝脏功能受损,也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潜在感染或炎症信号: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使得血液、细胞因子等物质混入粪便中。检测粪便中的这些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等,有助于判断体内是否存在炎症以及炎症的严重程度。如果炎症持续存在且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而增加死亡风险。
粪便预测30天内死亡风险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健康管理新领域的大门。虽然这一技术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但它无疑为疾病的早期预警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发生谨遵医嘱。
版权声明:
康兴医疗官网()独家专稿,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及原文链接,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