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从“工业伤疤”到“生态绿洲”的绿色蝶变

发布时间:

2025-03-03


工业伤疤生态绿洲的绿色蝶变

                               ————七孔坝矿山重生记

(通讯员:胡滔)

在长江南岸的青山翠谷间,一片曾被71米高陡边坡撕裂的大地伤疤,如今正以满目葱茏向世人讲述新时代的生态传奇。巴南区南山七孔坝石灰石矿山历经三年系统修复,实现了从满目疮痍到绿意盎然的蜕变,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范本。

伤愈:工业遗址的生态觉醒

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石灰石矿,曾为重庆建设输送逾亿吨工业粮食,却在2016年停采后留下千疮百孔的山体。裸露的岩壁、流失的水土、酸化的土地,让这片区域成为生态环境的痛点。转机始于2019年重庆市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启动,巴南区政府主导,2025新澳门原料网大全实施,展开了一场伤疤抚平的生态战役。

智治:科技赋能的系统修复

项目团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建模精准锁定危岩体,创新采用静态爆破削坡技术,让71米高危边坡化身错落有致的生态阶梯。面对板结酸化的土壤,科研人员研发的微生物菌剂+有机基质修复技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300%,重金属活性降低65%。智慧化管控系统实时监测的---四级水网,更让干涸的矿区重现水清岸绿。

蝶变:生命共同体的重生密码

经过先锋物种-过渡群落-稳定系统三阶段修复,矿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5%跃升至92.6%形成12个特色植物群落。消失多年的赤狐、红嘴蓝鹊重返故里,与修复区新建的崖壁攀岩基地、星空露营公园相映成趣。曾经的矿石破碎车间变身为地质博物馆,运矿索道改造为观景长廊,工业遗存与生态景观碰撞出独特的文旅魅力。

共赢:机制创新的长效保障

巴南区政府创新指标置换政策,企业设立生态修复基金,村民参与绿植认养,构建起政企民协同的管护机制。物联网预警系统24小时守护生态安全,高校科研团队驻场技术攻关,使昔日的环境痛点转化为生态治理的创新试验田

随着二期矿山修复+光伏发电工程启动,这片曾产出黑色矿石的土地,即将绽放绿色能量——预计年发电360万度的光伏矩阵,将续写点绿成金的新篇章。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七孔坝的绿色嬗变,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提供了重庆样本,更印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永恒真理。

相关附件